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已归档) > 警示教育
王辉:麦田里的追梦者
作为一名育种专家,他选择了小麦育种,一干就是一辈子。
他把五十余载的光阴奉献给黄土高原,精心呵护着一株株绿色的希望;他用脚步丈量着三秦大地,把收获的喜悦带到黄土地上的千家万户。
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育种专家王辉。他秉承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踏实、严谨、执着、奉献的精神,带着“育得金种慰苍生”的坚定信念,自青春岁月至古稀之年,脚踏实地,不断破解小麦的“生长密码”,也不断培育更新我国优质、高产小麦的新品种。
誓言 “让乡亲们不再饿肚子”
梦想有温度,追求有情怀,成就才有厚度。“让乡亲们不再饿肚子”,求学时的一句誓言,让王辉自此踏上了育种的漫长道路。
八百里秦川,黄土漫无边。黄土的厚度造就了高原人的厚重,也见证了关中农民昔日的贫穷和饥饿。
1943年出生于陕西杨凌李台乡一个农民家庭的王辉,青年时期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是当时正处青春期的他最真切的感受。“上初中到高一的那几年,家里粮食不够吃,饿得人面黄肌瘦。”
饱受饥荒之苦的王辉,切身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高中毕业时,王辉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学院)农学系作为第一志愿,梦想着通过掌握农业技术造福乡民。
大学毕业后,王辉先后在部队农场和眉县良种场锻炼和工作。1973年,王辉回到母校,在我国一代育种大师赵洪璋院士的指导下开始小麦育种工作。
育种是一门辛苦活,让人一年四季都没有闲工夫。从9月初的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10月份的播种,冬春季的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春末的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的分类收获、晾晒……王辉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地里度过的。
面对育种的辛苦和单调,王辉并没有打退堂鼓。带着对关中父老乡亲许下的承诺,带着对小麦育种的满腔热爱,他钻到田间地头一门心思地观察、记载、研究,为日后独立育种、育出优良麦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硕果 11个品种增收40多亿公斤
1987年,王辉被抽调到育种教研组搞教学,兼职科研工作。自此,他开始独自进行小麦育种工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缺少资金的王辉,只能从工资里抠;缺少农具,只好找亲戚借。王辉依托两亩试验地,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搞起了小麦育种研究。
然而,就在那年,一场不期而至的条锈病让王辉的麦地成了一片红色,也让他所有的辛苦“泡了汤”。
沮丧,但并不绝望。冷静反思后的王辉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上路了。“我从没想过要做别的事,就喜欢育种,总给人一种期待感。”王辉充分总结经验教训,并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育种上。
早出晚归,成了王辉的工作常态。他随身携带的记录本被不同颜色的笔写得密密麻麻,记载着小麦的“株高、抽穗期、发育快慢、整齐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王辉的办公室,这样的记录本已堆成厚厚的一摞,足足有三四十本。
从春天到冬天,田间地头都留下了王辉的身影。“王老师在地里来来回回地走,成天对着一株株小麦从上往下、反反复复地看,充分掌握其特性。”与王辉共事多年的农学院教授王成社说。
在小麦杂交和收获的季节里,为了抢时间,王辉中午基本不回家,午饭由家人直接送到地里,有时干脆自备干粮,饿了就“凑合吃点”。工作的忙碌,使王辉由最初的顾不上吃早饭养成了现在不吃早饭的习惯。
辛勤的付出,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1991年,王辉孕育出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此后,他培育出的新品种就像一颗颗倔强坚韧的麦种般,不断地生根发芽、分蘖吐穗。截至目前,王辉已先后培育出小麦品种11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53多亿亩,累计增收小麦40多亿公斤,新增产值90亿元左右。
“种了‘西农979’后,小麦产量提高了,种子价值增加了,每斤能多卖近2毛钱,村里一年光卖小麦就达300多万斤。”岐山县凤鸣镇八角庙村的陈建忠谈到小麦丰收时,笑得合不拢嘴。
农民丰收了,王辉也喜不自禁。“我在河南看到成千上万亩‘西农979’的时候,心里非常激动,就像看到自己的娃一样。”
伏枥 “退而不休”继续追梦
对小麦育种深入骨髓的爱,让过了退休年龄的王辉依旧坚持在科研一线;年逾古稀的他一如往昔地奔走于田间地头。“要是让我退休在家,我也不知道干什么。”王辉说。
“就在2015年年底,河南下第一场大雪的时候,王老师亲自前往荥阳市小麦种植试验站,下到地里察看小麦的生长情况。”农学院教授张正茂说,“今年春节前后,王老师还要到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察看小麦在越冬期间的苗情。”
一天不见小麦就不安心的王辉,退休后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间也难以割舍那份爱。2014年4月,由于开春忙碌,王辉病倒住院。其间,他出现了吐血的情况,“血色素低到50多,而正常人是100多,医院两次下发病危通知。”守护在病床前的女儿劝父亲别再为小麦的事操心了,“咱休息吧!”王辉却笑着说:“没事,我还不能休息,小麦育种还没弄完呢。”
那一刻,女儿真正理解了父亲。“小时候不理解他的情怀,现在才明白,他是心里真正有追求,有信仰。”王宇英说。
而在农学院教授张玲丽看来,“王老师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要选育出更优良的小麦品种。”
虽然“西农979”填补了黄淮麦区早熟高产麦种的空缺,但永不满足的王辉又选育出增产潜力巨大的“西农165”“西农822”等新品种。“现在,王老师正在进行小麦株型的改造,想一些别人不敢想的东西。”
“我想改变小麦结构,培养小叶、多穗、大穗的小麦类型,让小麦在优质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产量。”王辉语气坚定地说,眼中充满了希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