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典型案例 | 能力建设:南平市“生态体检”共享平台
来源:福建省生态环境厅 时间:2024-12-25 16:51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工作法,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项目工作,有力支撑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福建建设。近期,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将陆续发布全省以项目工作法助推生态环境治理典型案例,凝练经验做法,进一步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更好服务“两山”转化、赋能“颜值”“产值”同提升。

能力建设:南平市“生态体检”共享平台

  近年来,随着南平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的同时,也面临着不断加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噪声、臭气、油烟、扬尘、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等问题,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此,南平市创新实施“生态体检”共享平台项目,对可能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要素、生态环境现状进行预判、监测、分析,及时发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系统风险隐患及问题,推动生态环境问题快发现、快响应、快解决,严守“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

主要措施

  坚持“三大方式”,在问题发现上全面精准

  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日常实时体检。在加强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生态治理等专业化队伍能力建设基础上,有效借助第三方力量,提升专业化日常监测能力建设。通过各站点实时数据,掌握预警超标信息,及时反馈县(市、区)及相关单位处置。

  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查体检。围绕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污染防治攻坚战、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八闽快讯》、上级督办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突出民生优先导向,开展重点巡查体检。从影响百姓群众生产、生活的噪声、臭气、油烟、扬尘等污染问题出发,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公众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

  完善“三大规范”,在实战运行上扎实推进

  规范职责职能,制定《南平市“生态体检1+N”工作机制》,明确13个职能部门工作职责。规范评估标准,印发《南平市“生态体检”评估指标》,构建体检评估、项目谋划、奖惩激励等机制。规范处置流程,创新搭建“生态体检平台”,有效精准定位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过程闭环监管。

  聚焦“三大短板”,在问题整改上真抓见效

  充分运用“生态体检”共享平台的智慧助力,发挥现代科技手段、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民生优先导向,全面精准地发现环境问题,补齐城乡污水设施、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三大短板”,在实战运行中扎实推进,真抓实效,常态推进中不断提质增效。

  建立“三大机制”,在常态推进上提质增效

  建立体检评估机制。以省对市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评体系为基础,结合中督、省督及《八闽快讯》等通报问题,从数字化、专业化、规范化、项目化、常态化、标准化方面着手,建立环境问题整改7大类、63项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体检更全面、更精准、更实用。

  建立项目谋划机制。发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环保基础设施短板,梳理出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问题。坚持项目工作法,有效借助第三方力量,精准策划生成项目,重点推广EOD项目落地,形成“梳理问题—项目谋划—项目落地—问题解决”的良性循环体系。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生态体检”工作成效纳入“三争”考评重要内容;将体检发现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按照“三化五定”闭环落实机制要求责任到人;严肃处理对“生态体检”工作不配合、问题隐瞒不报,工作不重视、问题整改不到位等情况。

 

“生态体检”流程

成效亮点

  通过搭建“生态体检”平台,有效精准定位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现问题全过程监管,南平市环境管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

  智慧监管信息化末端不断完善,平台联通27个空气自动站、1090个城市噪声监测点位、16个县级以上水源地、51个主要流域断面、116个小流域断面水质自动站、760座水电站、326家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施,汇聚信息4195万条。1-11月,全市18个国控断面Ⅰ类~Ⅱ类优质水质比例为100%,同比持平;主要流域51个国、省控断面总体水质状况优,Ⅰ类~Ⅱ类优质水质比例为100%,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率先实现主要流域全域II类水目标;16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Ⅰ类~Ⅱ类优质水质比例为100%,同比上升7.2个百分点;82个小流域断面总体水质状况优,均达到或优于Ⅱ类,优质水质比例为100%,同比上升18.3个百分点。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