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擘画“美丽海湾”建设实践路径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3-09-07 09:38

  湛蓝天空下,吹着清凉的海风,踩着细腻柔软的沙滩,欣赏着旖旎的海岛风光……近年来,福建省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围绕“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目标,坚持以海定陆、协同共治。深化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建立源头至末端的全链条海洋治理体系,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拓展近海亲水空间,创建出了海水水质优良、区域生态环境品质优良等特征的美丽海湾,公众“人海和谐”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高。近日,记者走访福建厦门、漳州东山、福州滨海新城,探索“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的创建路径。

  陆海统筹,重现水清滩净湾美

  不同海湾生态环境禀赋、问题症结情况、前期治理基础各不相同,福建着力推进“一湾一策”的整体保护、系统治理、综合监管。

  污染在海里,根源在岸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的文章从陆上做起。福建省盯紧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两个闸口,加快推进入海河流“消劣减氮”和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加强船舶港口、海水养殖等海上污染防治。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市政府成立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会同污水处理设施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指挥部,双线发力、协调调度,市区协同、一体推进保障入海排污口整治和污水处理能力提升等工作。

  思明区筼筜街道官任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排水管网全覆盖、雨污水管道应分尽分。”记者在现场看到,住宅楼“雨”“污”管道标识清晰明了,接入阳台的排水立管专门做了污水管。小区里的井盖也都分别有着醒目的雨、污标识。雨水井加装提篮,防止落叶等垃圾进入雨水系统。此外,厦门的餐饮店、酒店、大型食堂等餐饮业排放污水因为含有大量油脂,加装了一道隔油池,隔油预处理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道。隔油设施定期清理,保障其正常运行。

  排水管网混错接改造、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是厦门针对海湾地处城市核心区、陆源污染大,管网建设历史遗留问题等实际问题,因地制宜,高效解决高密度中心城区陆源入海污染问题的有力举措。

  治理海湾污染不仅要面上干净,也要肌体畅通、良性循环。漳州东山开展入海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铜砵埭沟截污清淤工程,铜砵埭沟水质消除劣Ⅴ类,让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通过整治,2023年达标率提升至87.1%。通过实施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工程,力求总体上实现村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网收集,杜绝污水乱排乱放的问题。同时,深入开展治污染、护生态、提业态“净湾行动”,全力推进“五海”资源保护。开展湾区违规鲍鱼场、虾池等养殖场所乱象整治,清退海上养殖面积2.9万公顷。

  海陆一盘棋,方能标本兼治。福州滨海新城深入开展沿海污染源和污染情况调查,全面清查所有入海排放口,逐个提出分类整治措施,统筹实施沿海溪流、沟渠水体整治,整治完成63个入海排污口,建设潭头污水处理厂、滨海污水处理厂等,投入约23.6亿元改造和新建污水干管30.15公里,从源头减少陆源污染入河下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达标率为100%。

  入海排污口整治,福建实施“一口一档”分类整治。坚持“查、测、溯、治、管”原则,细查准溯,让入海排污口“一图可见、一网可管”。高空上有卫星遥感,天上有无人机航测,地下有管道机器人深窥,水面有无人船声呐扫描……排查整治实现“空、天、地、水”一体化排查溯源。

  海漂垃圾行动坚持源头控、海面清、岸上管,沿海六市一区成立海上环卫机构,福建沿海各县区建成1—2座海上环卫船只靠泊码头和上岸垃圾集中堆场,完善海漂垃圾智能监管网络。2023年以来,全省投入1.39亿元用于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清扫垃圾约6.55万吨。得益于从源头至末端的全链条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2023年春季,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93.3%,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四位。

  生态修复,珍稀物种重回海洋怀抱

  陆海统筹改善的是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的是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为维护好海岸线,福建坚持修复、保护双轮驱动,并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各地实施沿湾陆地“生态圈”绿化美化行动,构建“海滩—防护林—湿地”的绿色屏障,形成更具韧性的海岸带综合防护体系,使得海湾“生态绿”与“海洋蓝”交相辉映。

  在福州滨海新城岸段,一排排沿海防风林绿意盎然,闽江河口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百鸟振翅,东湖湿地公园鱼翔浅底……2020年以前,这里沿海防护林以及沙滩缺损,岸线逐渐后退。2020年8月,福州滨海新城启动海岸带修复工程,长乐沿线北部滨海防护林修复与建设工程、长乐机场北部海滩整治修复与养护工程、闽江河口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退养还湿等工作陆续开展。闽江河口“退养还湿”面积2923亩,治理互花米草4590亩,建立湿地森林游憩区、鸟类生境保护区,湿地冬候鸟数量超过2.4万只,种类超过1000种,渚清沙白鸟飞回的生态风光得以重现。

  “感谢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持续开展的‘绿盾行动’,让东山海域的珊瑚礁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可以看到大片的盾形陀螺、标准蜂巢以及刺星珊瑚,这3种是东山造礁石珊瑚的优势种。”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博士刘迟迟介绍,在东山岛东南部的近岸海域中,分布着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石珊瑚。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威胁。东山划定东山珊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制定了《东山珊瑚礁保护管理办法》,多个部门持续开展“绿盾行动”,打击违法行为。当前,珊瑚保护区水生生物达646种,海龟、中国鲎、海豚和虎鲸等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在此频繁活动。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南部海域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通过对白海豚等海洋珍稀物种的保护、海域增殖放流等修复工作,自然生态链条逐渐恢复。2021年,文昌鱼年平均栖息密度由2018年的23尾/平方米提升至63尾/平方米,提升174%。厦门中华白海豚数量突破100头,近年来更是频现白鹭展翅翱翔、海豚逐浪嬉戏的画面,厦门也成为唯一一个在城区就能看见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亲海乐海,让碧海银滩成为金山银山

  旅游的基础在生态,旅游的潜力在海湾。福建拓展公众亲海空间,优化滨海生态景观、弘扬特色海洋文化……山水为凭的诗画海韵,引来游人如织。在福建,越来越多的昔日荒滩变成碧海银滩,蓝海红利不断转化为富民资本。

  在厦门观音山人造沙滩,碧蓝的大海,晴朗的天空,让人通体舒畅。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市委、市政府从未停止“美丽海湾”的深化,对标亲海型美丽海湾建设标准,坚持“临海见海,把最美的沙滩留给百姓”原则开展沙滩修复,为公众拓展更多亲海空间。

  思明区先后完成鼓浪屿东岸人造沙滩试验性铺沙工程、观音山人造沙滩、天泉湾修复工程等系列沙滩保护与修复工程,修复总面积逾65万平方米。此外,加强人文与海洋自然生态相融合,坚持“亲海”而不“侵海”,海湾公园、书法广场、音乐广场等环岛路沿线多个较为完整的滨海亲海体系,显著提升了岸线、生态景观以及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溪头下“中国最浪漫婚纱村”、沙坡尾海洋文化创意港、滨海慢行道和“黄金海岸线”环岛路等亲海区域陆续建成。

  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傍晚时刻,东山南门湾夜市一条街人间烟火气越来越浓,近百个档口生意相当火爆。海蛎煎、猫仔粥等东山特色小吃,以及文创冰激凌都深受游客的青睐。

  漳州市东山生态环境局局长李结生说:“通过美丽海湾创建,昔日的秃头山荒滩变金山银滩,生态产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再实现生态红利全民共享。”2020年,东山获得生态环境部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殊荣。2023年“五一”长假,东山接待游客50.22万人(次),旅游收入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17%、60.92%。

  福州滨海新城重点攻坚,进行地貌整理、生态修复、退塘还湿等生态涵养工作,在强化湿地净化的同时,打造湖海相连美景,巩固提升了滨海新城的海滨旅游资源。闽江河口湿地、东湖湿地两颗“生态明珠”熠熠生辉。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改善,为珍稀物种提供了良好栖息环境。在闽江河口湿地,这里夏时湖满塘盈、芦苇飘摇,秋冬野鸭戏水、候鸟翩跹。滩涂栈道上、观鸟屋边,前来游玩的市民游客一年四季络绎不绝。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福建将继续以“美丽海湾”建设为载体,以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示范带动全省美丽海湾建设,通过实施入海河流消劣行动、海域污染防治行动、滨海湿地修复行动、“蓝碳”能力提升行动等十大行动,“一湾一品”分类打造各具特色、各展所长、各美其美的“美丽海湾”建设样板,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