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低碳试点工作为何被生态环境部评为优良?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3-10-25 15:42

  近日,厦门软件园一期低碳工业园区通过验收,达到三星级低碳工业园区标准。通过布局低碳基础设施,软件园一期每年可实现节约能源1200吨标准煤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3100吨。

  这是福建省厦门市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创建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厦门市低碳及近零碳示范区系列项目共计完成42个低碳示范创建项目(包含提星改造项目),其中,低碳社区创建项目20个,低碳工业园区创建项目9个,低碳景区创建项目1个,近零碳景区创建项目12个,零碳景区创建项目1个。

  作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之一,厦门市的工作获得认可。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低碳城市试点进展评估结果,厦门获评优良;8月,生态环境部公布“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入选名单”,其中,厦门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上榜园区类名单……

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

  先行先试探索建设低碳标准体系

  厦门低碳试点建设为何能取得不俗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建设低碳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立低碳评价技术规范体系,对各示范区从能源、环保、资源、建设、管理等方面设置低碳建设指标体系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鼓励探索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等试点示范。福建省在2021、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进和深化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但是对于低碳试点示范建设,福建省乃至全国尚未建成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

  近年来,厦门市生态环境局逐年印发厦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计划,按照新创、提星、巩固三个层次指导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定期调度和指导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创建,全力构建完善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

  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厔介绍,为规范厦门市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探索建立低碳试点示范标准体系,有序推进和指导创建工作。2021年8月25日,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编制并由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厦门市低碳工业园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厦门市低碳社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厦门市低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和《厦门市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之近零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规范》)。《技术规范》的出台,填补了全市乃至全省低碳示范建设评价体系的空白。

  2022年,《厦门市零碳景区试点示范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发布,对低碳景区、近零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进一步补充,全市景区的低碳创建体系更加完整统一。“零碳排放景区更加注重零碳排放,要求景区的碳补偿率必须大于等于100%,也就是要求零碳排放或者负碳排放。在创建指标上也更加严格,主要表现在景区的建筑建设上,要求零碳排放景区增加绿色低碳建材占比等。同时,还增加了零碳特色工程指标作为加分项,鼓励创建过程中以指标体系为导向,不断进行项目筛选、优化、提升。”黄厔说。

  硕果累累标准体系引导低碳示范建设

  仓库屋顶会发电、绿色装备不加油、智慧赋能提质效……走进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象屿综保区),随处可见绿色低碳发展的踪影。

  象屿综保区是厦门市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的典范,是全国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综合保税区。

  《厦门市低碳工业园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在园区低碳化建设原则方面提出,能源利用低碳化、资源利用低碳化、产业结构低碳化、园区生态环境低碳化、园区建设与管理低碳化。象屿综保区正是按照这些建设原则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的。

  象屿综保区应用光伏储能技术,构建绿色能源体系,目前,园区整体装机容量已达6.7兆瓦,预计年发电量可超873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2750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8713吨,全面实现减碳降污的工作目标。通过光伏、储能等技术应用,已建成光储充一体化的示范园区。同时,推行低碳运营模式,打造绿色装备体系,目前已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碳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零碳综合保税园区。

  象屿综保区在绿色运营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增长,2022年园区实现贸易总额355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

  在低碳景区和低碳社区创建中,技术规范标准体系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去年,鼓浪屿近零碳排放景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近零碳排放景区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数据显示,2022年,鼓浪屿全岛绿化率维持60%以上,林业碳汇量达500余吨;全岛污水达标排放率、游客景区低碳出行率、景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三项指标均达到100%,实现了近零碳排放。

 

鼓浪屿碳电地图

  在做好传承与保护的同时,鼓浪屿正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径,在全省率先实现低碳社区全覆盖。在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表彰名单中,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办事处获评“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

  在低碳评价技术规范标准体系的引导下,2021年,厦门市先后开展了后溪工业组团、官任社区、市植物园等20个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试点创建工作。在此基础上,2022年进一步梳理开展25个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创建,新创鼓浪屿低碳岛等10个工程,提星集美后溪工业组团等14个工程,实施厦门马拉松等大型活动碳中和试点,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2023年,持续深化低碳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开展ABB工业中心等24个低碳试点示范创建,深挖绿色低碳发展潜力。

 

后溪工业组团低碳园区示意图

  细化落地政策不断完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

  低碳试点示范创建成绩可喜,但创建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黄厔表示,有些创建单位对创建认识不足。创建单位企业在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互动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者,目前多数企业存在对企业本身减污降碳关注度不够,不懂得企业内部减污降碳怎么实现。

  考虑到有些企业内部缺乏减污降碳相关技术能力,依据行业“减污降碳”共性技术措施,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行“1个加法,2个减法”,即提高“碳生产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推进企业“减污降碳、降本增效”为目标,以提高碳生产率为核心,充分调动企业减污降碳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现节约能源,实现降本增效,构建低碳生产方式。探索并建立起一套可推广、可复制、有创新性的减污降碳长效机制。

  同时,试点开展《厦门市橡胶工业企业CO2自愿减排潜力分析项目》研究,从能源利用、低碳技术、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管理、企业自主减排意愿、可调用的减碳资金等方面调研厦门市橡胶行业中的企业碳减排潜力,对个别橡胶企业开展能效诊断、能效对标、减污降碳综合诊断,充分挖掘企业减污降碳潜力,为各企业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协同环境治理、构建低碳生产方式、提高碳生产率提供方向,为厦门市自身碳市场建设、产业园区分类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建设、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数据基础。引导企业通过实施高效的“减污降碳”技术改进,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探索中,厦门市低碳建设各项技术规范逐步完善。今年8月30日,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征求意见函,对《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工业园区》《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社区》《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低碳景区》三项地方标准公开征求意见。黄厔介绍,这几项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源于之前发布的《技术规范》,但格式更加严谨规范,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通用性,便于创建单位使用。

  “标准总结了此前的《技术规范》试行期间各试点单位的反馈意见,对原技术规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修订,使得评分更加合理,突出低碳引领作用,指导各个创建单位按照标准进行低碳建设。”黄厔说。

  不过,黄厔坦言,目前技术规范标准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公共机关领域、港口码头低碳创建、非制造业的工业园区等方面仍然缺乏创建评价指标。下一步,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将进一步完善本系列标准,进一步增加非制造类园区的低碳指标。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