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厦门实践①丨筼筜湖:从鱼虾绝迹到白鹭伴舞(新华社)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4-02-01 15:01

  每周一定要去筼筜湖散步几次,这是81岁的厦门市民张益河20多年来坚持的事。筼筜湖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厦门市,犹如镶嵌在厦门岛中央的一颗绿色明珠,是如今“高颜值”厦门的金名片。

这是1月24日拍摄的厦门筼筜湖及周边城市景观(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筼筜湖曾是“厦门的疮痍”,是人们望而生畏的臭水湖。作为筼筜湖治理的亲历者之一,张益河对筼筜湖这些年间的变化如数家珍。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原是一片天然的港湾,旧称筼筜港。20世纪70年代,厦门大规模围海造田,筼筜港由此成为内湖,由于地处城市核心区,筼筜湖周边集聚了上百家工厂,当中有不少是污染严重的化工厂。

  “那时的筼筜湖,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污水溢流、水体黑臭,蚊蝇滋生、鱼虾绝迹。”张益河说,筼筜湖生态被完全破坏,厦门也因此被称为“美丽的臭厦门”。

  “截污、清淤、建污水处理厂,哪样不是硬骨头?那个时候,厦门刚设立经济特区,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哪有多余的钱治污?治污太难了!”张益河说。

  1988年3月,一场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的专题会议,为筼筜湖的治理带来转机。会上,厦门市成立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提出“市长亲自抓治湖”“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并创造性地将治湖方略总结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

这是1月24日拍摄的厦门筼筜湖白鹭洲公园及周边城市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1000万投入治理筼筜湖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当时厦门一年基建投入的十分之一。”张益河说,“这次会议开了一个好头,大家都很有信心。筼筜湖治理的春天到了!”

  一场综合治理筼筜湖的硬仗就此打响。

  1988年9月,厦门市人大通过《关于加速筼筜湖综合整治》的议案,明确了筼筜湖治理的原则和方向。此后,厦门市人大先后修订颁布多部法规,为筼筜湖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早期参与截污工作的谢天宏表示,环湖周边工业企业全部关停、外迁,修建污水厂和实施环湖截污等工程,通过改造分流污水管和污水泵站以及多处排洪沟沟口,提升湖区水质。

  筼筜湖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傅迅毅介绍,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创造出“引潮活水”技术。通过建设西堤闸门和导流堤,利用自然潮差,引西海域海水入湖,搞活水体。

  筼筜湖综合治理在3年后初见成效,实现了“湖水基本不臭”的目标。筼筜湖坚持每10—15年进行一次大的清淤,累计清淤470万立方米,护坡筑岸14公里,有效降低环湖周边水土流失风险。

这是1月24日拍摄的厦门筼筜湖白鹭洲公园及周边城市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水质变好了,白鹭回来了。1992年,筼筜湖上迎来一场久违的龙舟赛。

  “那天,厦门万人空巷,市民都聚集在筼筜湖两岸;不仅为比赛欢呼,更为筼筜湖的治理成效鼓掌。”张益河回忆说。

  30多年来,厦门始终坚持20字治湖方针。从1984年至今,厦门市先后开展五期筼筜湖综合整治,共投入资金约19.9亿元。

  如今,筼筜湖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市民和游客流连于湖边,看候鸟翩跹,尽享生态之美。

  筼筜湖保护中心数据显示,湖区水环境生态改善显著,水体氨氮浓度已由1987年的39.4毫克/升,降低至2022年的0.076毫克/升;湖区累计发现游泳生物63种,浮游植物123种,浮游动物73种,底栖生物14种。

  厦门市观鸟协会会长彭志伟介绍,筼筜湖从10多年前的70多种鸟类记录增加到目前的95种,近年来还多次发现丘鹬、田鹀等珍稀鸟类。“这无疑是筼筜湖生态嬗变的最好佐证。”

  筼筜湖综合治理成果受到国际认可。2021年,筼筜湖生态修复作为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主题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论坛。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表示,筼筜湖的治理没有止步,新一轮治理已经开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厦门最大的发展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将持续做好筼筜湖的治理工作,续写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新篇章。”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