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东南部海域:科学施策护水清滩净
来源:福建省生态环境厅 时间:2023-09-05 11:19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厦门是令人向往的海滨城市,海域面积约355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226公里。近年来,厦门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生态空间,公众亲海临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8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厦门东南部海域榜上有名。日前,记者走进厦门探访美丽海湾建设背后的故事。

  

鹭江道两岸风光。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坚持“查、测、溯、治、管”陆源污染整治成样板

  水清滩净是美丽海湾建设的首要目标,解决好陆源排污问题首当其冲。厦门东南部海域覆盖思明区全域,面积88.73平方公里,岸线长度27.5公里,是全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厦门东南部海域,人口密集、游客众多,陆源污染大,入海排放口数量占全市四分之一,地下管网建设时间早,雨污混接错接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大,加之又临近九龙江河口区,给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带来了挑战。

  为构建“水清滩净”美丽海湾,厦门市坚持以海定陆、协同共治,实施污水处理“三个一百”行动,推进排水管网混错接改造、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和破损管网修复,初步形成了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全监管”,率先解决高密度中心城区陆源入海污染问题,有力促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迅速提升改善。

  

官任社区排水管网应分尽分。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餐饮业排污管道加装一道隔油池。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记者走进思明区筼筜街道官任社区,这里排水管网全覆盖、雨污水管道应分尽分。住宅楼“雨”“污”管道标识清晰明了,接入阳台的排水立管专做污水管;小区里的井盖也都分别有着醒目的雨、污标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雨水井加装提篮,防止落叶等垃圾进入雨水系统;餐饮店、酒店、大型食堂、农家乐等餐饮业排放污水因为含大量油脂,所以还特地加装了一道隔油池,隔油预处理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道。隔油设施还需定期清理,保障其正常运行。

  2019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把推行排水管理进小区作为进一步加强污水源头治理、巩固溯源排查和“正本清源”的重要举措。官任社区是厦门市第一个开展“正本清源”改造的试点区域,区域涵盖住宅小区、办公楼宇、沿街商铺等,商住业态齐全,具有全区代表性。

  据介绍,在实现片区排水管网全覆盖、雨污水应分尽分、污水全收集后,思明区将小区排水管网委托专业排水公司——厦门水务排水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负责排水管网、排水户的常态化管理,避免“正本清源”改造后再次出现混接、错接、偷排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思明区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站)5座,污水处理能力达71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厂BOD5进水浓度达120毫克/升以上,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率先解决高密度中心城区陆源入海污染问题,为全省污水收集率最高的城市建成区。同时,按照厂管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的要求,全面加快配套管网和污水调度能力建设,扩容改造泵站、科学设置调节池、增设应急转输管网,提高污水系统应对水量、水质波动和抵抗系统风险的能力。

  为扎实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坚持“查、测、溯、治、管”原则,细查准溯,让入海排污口“一图可见、一网可管”。高空上有卫星遥感、天上有无人机航测,地下有管道机器人深窥,水面有无人船声呐扫描……排查整治实现“空、天、地、水”一体化排查溯源。日常,设立排海口公示牌,加强巡查执法,全力以赴守护碧海银滩。

    创新“四化”治理机制海漂垃圾分布密度全省最低

  创建美丽海湾的征程上,厦门不断创新机制、打造样本。“海上环卫建立了制度化责任落实、常态化海上环卫、系统化综合治理、信息化预测预报的海漂垃圾‘四化’治理机制。”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上半年厦门海漂垃圾分布密度88.95平方米/公里,为全省最低。

  记者走进厦门市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的环卫码头,作业人员正在忙碌作业。起重设备将船上垃圾吊装上岸,转运车辆再将垃圾运至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无害化处置。海上环卫站副站长张帅斌介绍,海上环卫站专门负责海漂垃圾的打捞、收集和转运。在岛内西堤、西部海沧岸线和东部翔安岸线分别配备四座作业码头和三个吊卸点。现有机械清扫船7艘、巡查快艇3艘、小型保洁船48艘,每年清理海漂垃圾约3000吨,实现海上收集、陆上处置。

  

海漂垃圾实现信息化预报监管机制。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每天海面垃圾分布情况受天气等因素各不相同,面对覆盖230平方公里海域的保洁范围,厦门强化科技支撑,健全信息化预报监管机制。加强省“生态云”平台建设应用,建设海漂垃圾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实现每日对入海垃圾漂移轨迹及分布区域的预测预报,为环卫机构合理部署清扫保洁力量提供参考和指导。在沿海重点岸段安装视频监控,利用人工智能自动识别海漂垃圾。同时,还运用快艇、远程视频监控等技术辅助手段,提升保洁效率。此外,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委托第三方运用无人机航拍抽查重点岸段,督促指导各区海漂垃圾治理。“四化”治理机制推动实现辖区沿海岸段日常清理全覆盖、常态化,确保海漂垃圾日产日清。

  数据显示,厦门东南部海域,水质越来越澄净、物种种类越来越丰富。2022年,厦门东南部海域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一、二类)点位比例100%,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分别为0.222毫克/升、0.022毫克/升,相比2016年的0.67毫克/升、0.042毫克/升,降幅分别为66.9%和47.6%;沿岸餐饮、商业服务等污染源已全部实现截污,陆源排海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厦门两个水质净化厂和鼓浪屿三个水质净化站尾水排放水质达到城镇一级A;99个入海排放口全部完成整治,基本实现晴天零排污;8个海滨浴场水质优良率常年保持100%,海漂垃圾盖度为0.12‰,达到“清洁”水平。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三年底栖生物丰富度显著提升,底栖生物物种由32种提升至59种,生物丰富度由131个/平方米提升至206个/平方米。白鹭展翅翱翔、海豚逐浪嬉戏的画面频现,厦门也成为唯一一个在城区就能看见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海豚逐浪嬉戏。图片来源厦门日报

  坚持系统修复美丽海湾成“人海和谐”的幸福海湾

  优美的生态环境,使得厦门成为全世界游客打卡热点。思明区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坐拥全市30处海滩中的17处,更有国家级海洋公园环绕辖区南部。思明区因地制宜,对标亲海型美丽海湾建设标准,将加强人文与海洋自然生态相融合,坚持“亲海”而不“侵海”,建设海湾公园、书法广场、音乐广场等环岛路沿线多个较为完整的滨海亲海体系,不断丰富公众亲海空间平台类型和内涵,公众亲海临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厦门书法广场。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傍晚时刻,记者来到环岛路曾厝路段外侧的厦门书法广场,不少游客正在这里驻足欣赏历史上著名书法家及厦门当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厦门书法广场是全国第一个以书法为主题的滨海景观广场,于2005年10月启动修建,2006年底完工。广场以“书鹭岛胸怀,展大海豪情”为设计主题,采用“以天为纸,以海为墨”的设计手法,充分利用“海”的特色进行设计建设,以“凹”字形沿海岸展开,中段为沙滩,两边为原有环岛路滨海绿地,因地制宜打造亲海临海空间。

  

厦门美丽海湾鱼鸥翔集。林铭鸿摄

  碧蓝的大海,晴朗的天空,还有那远处海鸥的鸣叫声,让人通体舒畅。在厦门观音山人造沙滩,运动爱好者正在柔软舒适的沙滩上打着排球。思明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修复前的沙滩上存在着废石等建筑垃圾,加上废弃的码头、鱼塘、牡蛎养殖的条石与吊养网架等,原海滩沙几乎不复存在。原有的护岸工程多采用石砌直墙式或抛石斜坡式的结构型式,因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护岸工程标准较低,往往是屡建屡毁,特别是抵挡不住台风暴潮巨浪的冲击。为改善东海岸沙滩的凌乱现状,实现沙滩岸线的可持续利用,厦门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观音山沙滩修复。修复过程中,奉行“临海见海,把最美的沙滩留给百姓”原则,将沙滩划分为养护区、修复区、景观区及重建区,分类制定修复计划。先后完成鼓浪屿东岸人造沙滩试验性铺沙工程、观音山人造沙滩、天泉湾修复工程等一系列沙滩保护与修复工程,修复总面积逾65万平方米,观音山沙滩修复工程获评全国优秀海洋工程奖第7名。沙滩修复为拓展公众亲海空间,提升亲海品质提供了重要保障。

  溪头下“中国最浪漫婚纱村”、沙坡尾海洋文化创意港、滨海慢行道和“黄金海岸线”环岛路等亲海区域陆续建成。培育形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婚纱摄影产业链。沙坡尾海洋文化创意港,成为一座传统与现代融合、兼具渔港文化韵味和多元建筑风格的“活态博物馆”。风景优美的海滨浴场和沙滩,成为国际马拉松、沙滩排球、沙滩风筝节、观音山音乐节等文体赛事活动的热土。

  此外,厦门通过立法规范沙滩岸线资源保护工作。出台全国首个滨海岸线保护规划,建立科学滨海岸线保护体系,提高岸线舒适性,促进岸线可持续利用。以生态优先、挖掘地方特色及可操作性为规划原则,重点保护基岩、沙质及公众亲海岸线,禁止改变环岛路、鼓浪屿等自然岸线,增加沙滩等软质岸线比重,建立科学滨海岸线保护体系,提高岸线舒适性,促进岸线可持续利用。自然岸线保有率稳定保持在53.29%。

  

在厦门市思明区举办的沙滩风筝节。张江毅摄

  碧海银滩带来金山银山。数据显示,2021年厦门东南部海域生态系统生产价值达232.44亿元,释放出绿色澎湃动能。2022年思明区接待游客3461.87万人次,占全市比例约68%。下一步,厦门将进一步探索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依托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为沿海地区及城市中心城区提供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