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午10时,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郑彧,综合处负责人林燊,法规处处长郑健欣,科技与财务处负责人阮贞江,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李新国出席发布会。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人傅毅梅担任主持人。以下是发布会现场图文实录。
傅毅梅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郑彧先生,他将发布2021年我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负责人林燊先生,法规处处长郑健欣先生,科技与财务处负责人阮贞江先生,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李新国先生,他们将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首先,有请郑彧先生作介绍。
郑彧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各位记者朋友这些年来一直关心支持福建生态文明的探索实践,大力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舆论氛围,有力监督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对大家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长期以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以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成效忠诚拥护“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与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省建设,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2021年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一、水环境质量方面,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主要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97.3%。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9个淡水湖泊水库中,Ⅰ~Ⅲ类水质湖库占94.7%。二、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全省6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其中9设区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99.2%,空气质量自优开始排名,依次为南平、福州、厦门、宁德、龙岩、莆田、泉州、三明、漳州。福州、厦门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分列第5位和第6位。三、海洋环境质量方面,全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状况保持稳定,海水质量总体良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85.2%。四、声环境质量方面,城市声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影响有所下降。五、辐射环境方面,全省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控制限值。六、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生态环境保护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一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拿出“没有完成式”的韧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执法监管维护群众生态环境权益,以“生态云”助力环境治理现代化转型,以深化改革创新拓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
下面,我主要介绍4个方面工作:第一,坚决守护好绿水青山,奋力书写生态优先的发展答卷。一是加强绿色管控。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建立覆盖全省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差异化管控要求,坚持优化布局、绿色发展,守好环境质量底线。二是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58%。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支持和推动各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三是筑牢绿色屏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积极探索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长汀经验”入选世界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四是倡导绿色生活。深化低碳城市试点,加快近零碳排放区、低碳社区建设,对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等重大活动实行碳中和,推动平潭净零碳海岛建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梯次推动生态振兴乡村建设,全省绿盈乡村覆盖面达70%以上。
第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书写山清水秀的美丽答卷。一是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协同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持续深化钢铁行业和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从源头、从过程、从末端全过程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科学、精准开展区域联防联控,用好监督帮扶机制,臭氧污染升高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二是深入实施碧水工程。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在闽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拓展实施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闽江、九龙江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分别达99.3%和96.9%。加快推进100个碧水攻坚项目,持续推进34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宁德霍童溪获评全国“美丽河湖”。深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动,所有县城全面启动提升治理工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完成。三是深入实施碧海工程。实施海漂垃圾治理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海漂垃圾“岸上管、流域拦、海面清”的全链条综合治理模式,全省重点岸段海漂垃圾密度同比下降46.58%。坚持“一湾一策”,系统推进三都澳、闽江口、诏安湾等重点湾区综合整治,持续改善海湾生态环境质量,福州滨海新城入选全国“美丽海湾”案例。四是深入实施净土工程。探索建立防、控、治三位一体土壤污染防控体系,严格建设用地转用前的土壤环境监测和修复,在全国率先启动地下水污染源防渗漏调查。大力推进医废处置设施“扩能提质”,全省共处置医疗废物4.7万多吨,实现日产日清、安全处置。开展产地环境保护提升行动,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探索创新绿色农业等32种“生态+”典型模式。
第三,坚决严格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奋力书写人民至上的民生答卷。一是勇于攻坚克难。持续开展“清水蓝天”等专项执法行动,始终以“零容忍”态度严查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全省共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420起、处罚金额2.03亿元,获国家表扬的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数量连续6年双第一,省环境监察总队党支部荣获百年建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二是完善法治保障。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修订出台、颁布实施《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及时将成熟经验做法转化为法律规范。不断健全完善以重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为主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更好发挥标准引领绿色发展的作用。三是坚持执法为民。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聚焦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常态化开展“静夜守护”“治重化积”等攻坚专项行动,以合围之势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落实,全省噪声污染投诉、信访投诉同比分别下降29.7%、18.7%,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1.9%。
第四,坚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奋力书写探索创新的改革答卷。一是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全流域生态补偿、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以及汀江—韩江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等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投入31.3亿元财政资金持续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支持力度,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更多的获得感。二是创新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深化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全省排污权总成交金额17.87亿元,其中二级市场占比65%以上、居全国前列;上线运行全国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碳排放权累计成交金额8.05亿元,其中林业碳汇交易额居全国首位,进一步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三是健全常态化综合监管机制。深入落实部省共建数字生态示范省协议,拓展“环保+能源”“环保+金融”等大数据技术融合应用,助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进对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空天地”常态化监管,率先将核查范围延伸至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及武夷山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
刚才我介绍了2021年我省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重点工作情况,尽管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着短板和弱项,保持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仍然任重道远。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一草一木间绵绵用力,在一山一水中久久为功,落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生态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守好生态“高颜值”,服务生产“高质量”,惠民生活“高品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示范省,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各位记者朋友,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在此,我们也由衷期盼,各位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走进千家万户,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全民自觉,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家园,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
傅毅梅:感谢郑总工的介绍与发布。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举手示意,应邀提问时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现场答问现在开始。
新华社
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举措。福建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最早实施生态省建设的省份之一,请问将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福建建设?谢谢。
郑彧: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做回应。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重要部署,对美丽中国建设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福建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了攻坚目标、攻坚领域、攻坚战役、攻坚机制等相关内容,为推进美丽福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方案》的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两个阶段、三个维度、四大工程、五大美丽”。
首先是两个阶段的目标。污染防治攻坚是一场持久战,美丽福建建设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都需要循序渐进、梯次推进。《实施方案》提出了两阶段两目标,分别是:到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展现更加崭新的面貌。
其次是三个维度的策略。一是力度要保持,盯紧抓住咬定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二是深度要延伸,加快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更加注重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加强政策保障。三是广度要拓展,推动环境治理向县级城市、乡镇农村拓展延伸,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更广泛领域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
第三,实施四大重点工程。一是蓝天工程,深入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全面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并向水泥行业试点拓展,推进湄洲湾、古雷、江阴等重点区域和制鞋、家具等产业集群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进一步改善提升空气质量。二是碧水工程,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九龙江流域保护修复攻坚战,加快补齐230余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毛细血管”,完成5600余个管控类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效能,依法依规清理不符合要求的水产养殖,让大江大河、内河内湖、溪流池塘都更加清起来、活起来。三是碧海工程,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海漂垃圾治理、海上养殖污染整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绿化美化岸线长度300公里以上,建设滨海旅游景观浪漫岸线200公里以上,切实改善亲海空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公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是净土工程,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68.59万亩耕地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强化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管控修复,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
第四,实现“五大美丽”愿景。着力塑造山水相融强韧适宜的美丽城市,着力培育生态共富业兴绿盈的美丽乡村,着力绘就水清岸绿景美文兴的美丽河湖,着力建设陆海统筹滩净海碧的美丽海湾,着力打造集约智慧低碳循环的美丽园区,成就“清新宜居、河湖流韵、山海透碧、业兴绿盈、共治同享”的美丽福建愿景。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傅毅梅:谢谢郑总工的回答,现在继续提问。
人民网
我们知道今年省委部署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也把它作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抓手。我请问一下生态环境部门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如何发挥更务实、更高效的作用?谢谢!
林燊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应。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生态环境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义务。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加强生态环境要素保障、谋划实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优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等方面入手,以实实在在的措施服务项目落地、企业生产、产业发展。
第一,强化要素保障助力发展。一方面当好生态环保“守门员”,对项目好中选优,坚决不给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松绑;另一方面当好项目审批“服务员”,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今年以来,全省共为3170个建设项目办理了环评审批手续,涉及投资5455亿元。我们着重提升服务的“三性”:一是服务的系统性。在原有“一个窗口对外”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借助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机制融合、力量联合、资源整合、功能聚合,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做到更便利、更高效。二是服务的预见性。进一步强化“上门+问诊”,提前介入,让地方和企业少走弯路。“上门”就是服务在前、做在平时,“问诊”就是把问题解决在当前。三是服务的有效性。项目服务实行清单式管理,建立倒排工期、对表推进、挂账销号、定期调度机制,重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对省重点建设项目抽调骨干专人服务,指导重点项目优化布局、优选工艺、优质建设,助推重点项目赢在“起跑点”。
第二,策划治理项目促进发展。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持续滚动生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带动环境治理、拉动环保有效投资,助力绿色经济发展。在企业层面,按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对标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引导企业清洁生产,以项目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在人居环境层面,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以项目助力城乡建设高品质提升,让老百姓共享宜居环境、美好生活。
第三,优化执法监管守护发展。一方面,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深入组织开展环境风险隐患大排查,指导和帮扶企业抓好问题整改,及时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企业平稳运营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统筹刚性和柔性,对各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的环境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也把精准监管与亲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帮扶合法合规企业改进和提升环保管理,壮大守法企业的“朋友圈”,助力企业“绿色领跑”,确保企业持续在守法轨道上行稳致远、健康发展。谢谢!
傅毅梅:感谢林燊先生的回答,现在继续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绿色经济是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四大经济”之一。请问,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从而带动环保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绿色经济,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践路径?谢谢!
阮贞江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应。这些年的工作实践表明,“清新福建”不是靠“风吹雨打”,必须依靠一批批项目落地支撑。这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还增加了环保方面的有效投资,如果能够再引导相关装备制造产业落地,就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就能够在更高的起点上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为此,今年以来,我们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工作法要求,推动各地把项目策划出来、建设好来,并努力把产业带动起来。
对于如何把项目策划出来,我们是这么做的:一是围绕目标任务,以问题、结果为导向,聚焦环保督察整改、“十四五”规划、污染防治攻坚等重点任务,分行业、区域、流域谋划项目,做到治理提升的短板在哪里,项目、资金就在哪里;二是围绕系统治理,为避免“九龙治水”或“单打独斗”,我们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与发改、财政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推进项目接续滚动生成;三是围绕重大战略,城乡品质提升、乡村振兴等都是中央和省里当前力推的重大战略,我们积极融入其中,推动谋划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对于如何把项目建设好来,我们正在通过构建六大平台来精准服务项目落地见效:一是构建政策法规平台,让业主“一站式”了解项目建设相关政策、规定及要求;二是构建专家智库平台,让政企商学等方面的专家成为项目业主的“智囊团”;三是构建技术转化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力求催生更多适用技术和产品;四是构建项目对接平台,为项目业主、投资者、供应商等牵线搭桥,实现共赢;五是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引入多家银行参与,帮助项目业主解决融资问题;六是构建第三方服务平台,帮助项目业主选到有实力的技术支撑单位。
对于如何把产业带动起来,我们认为,有了治理项目,就有了市场需求,就需要企业参与,就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因此,我们打算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鼓励研发创新,聚焦市场需求以及项目建设过程中碰到的技术瓶颈问题,引导本地企业加大攻关,研发生产新装备新设施。二是鼓励龙头引领,鼓励国企、民企等强强合作,培育一批本土骨干企业,并扶持中小企业打造“单项冠军”或“小巨人”。三是鼓励集群发展,推进链式招商,引导关联产业、配套企业抱团发展,打造一批环保产业园、产业基地。
今年以来,我们推动策划实施了2600多个项目,年度投资678亿元,项目工作法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计划在“6.18”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期间展示推介一批生态环境项目成果、前沿技术和绿色金融产品。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帮助我们宣传引导,积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推动生态环境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让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绿水青山,转化成更多的金山银山。谢谢!
傅毅梅:谢谢阮贞江先生的回答,现在继续提问。
海峡都市报
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如何为服务民生“高品质”保驾护航?
郑健欣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嘱托,在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服务保障民生“高品质”上耕耘不辍、久久为功,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今年5月1日起施行《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秉持生态立法、立法为民的理念,在立足构建“大生态”“大环保”格局的同时,又以聚焦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百姓感受最直观、投诉反映最集中的生活垃圾、扬尘、油烟、噪声、电磁辐射等领域突出环境问题为切入口,精准把脉、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企盼期许。比如说生活垃圾扰民问题,《条例》要求统筹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回收、处理体系,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和投放规范,引导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将垃圾分类理念和实践行为融入日常生活;比如说城市扬尘污染问题,《条例》要求施工单位采取封闭管理、密闭运输等方式,防止施工物料遗撒造成扬尘污染,筑牢城市扬尘源头防控屏障;比如说餐饮油烟污染问题,《条例》明确在居民住宅楼内或者没有安装专用烟道的商住楼内等不得新扩建餐饮店,要求餐饮店按规范设置专用烟道,配备油烟净化等设施,从源头上解决餐饮油烟扰民频发现象;比如说噪声污染扰民问题,《条例》新增在敏感区内禁止午间噪声施工要求,特别严禁高、中考期间考点周围进行产生噪声活动,为广大考生等居民营造一片祥和安宁的环境;比如说辐射安全风险问题,《条例》既要求在源头规划上合理布局高压输变电、广播通讯等设施,又要求在运行过程中采取电磁辐射污染防护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条例》也要求社会公众不得为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等条件,自觉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共创良好民生环境福祉。今后,我们将以贯彻实施《条例》为契机,凝聚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方共治合力,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导向,创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良好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谢谢!
傅毅梅:感谢郑健欣先生的回答,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福建日报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在“铁腕治污”上,生态环境部门有哪些做法及成效?
李新国
感谢福建日报记者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我们生态环境部门既是直面生态环境问题的第一线,也是守护生态环境质量的最后一线。这几年我省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特别是针对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查处了一批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环境违法行为。去年,全省共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420起、处罚金额2.03亿元,办理环保法“四个配套”案件587起,移送涉嫌犯罪案件75起。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用好用足执法“利剑”,用心用情守护八闽“生态美”。
具体是在三个方面,综合运用十个做法:在严惩环境违法上,持续出铁拳。一是上下发力。省市县三级分工协作、同步推进,统筹开展执法计划的“十个重点领域”任务,运用“四不两直”、错时执法等战术,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省级将带头“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查办大案要案。二是交叉执法。抽调全省执法精干力量交叉互查,成立了4个专业组、9个常规组和1个稽查组,重点查工作疲软、环境问题较多的地区。三是部门联动。继续联合公安部门、检察机关、开展“清水蓝天”和严打危废犯罪和数据造假行动,用好“两法”衔接机制,打源头、打链条、打团伙。四是公开曝光。对突出违法问题省级挂牌督办和对外公开,一季度已挂牌17起,二季度将挂牌10起,以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批的目的。
在守护民生福祉上,坚持打硬仗。一是解难题。对群众信访投诉举报,落实“四个第一时间”机制,及时回应诉求,切实控信访增量;对长期未解决的重复信访和信访积案,深入推进“治重化积”攻坚,有效去除信访存量。二是办实事。在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千人以上农村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基础上,今年将深入推进11682个千人以下农村分散式水源地保护,让广大群众喝好“放心水”。三是纾民困。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继续联合公安、住建、交通、文旅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静夜守护”点题整治,特别是在中高考期间,开展“绿色护考”行动,全力保障、禁噪工作落实。在此,也欢迎媒体和社会各界、公众参与监督,如发现中高考期间、噪声扰民行为的,可拨打12345举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在强化立体巡查上,着力布天网。一是“云端智能查”。依托生态云平台,通过业务模块联通和数据交互,对分散的监管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并联比对,深挖锁定违法线索,近期将对500多家重点监管企业、推行用电监控,实现“线上盯”、“及时管。二是“追根溯源查”。实时紧盯环境质量指标,对问题突出的区域流域、开展溯源排查,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手段,结合线上线下联动方式,精准发现问题源头,不查实、不罢休。三是“测管协同查”。构建“监测+监管+执法”高效联动机制,实现分析研判、执法反馈、整治整改、跟踪问效、闭环管理,在严查环境违法问题的同时,推动行业整治,促进生成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全方位服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谢谢!
傅毅梅:谢谢李新国先生,今天的现场答问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我省生态环境工作的持续关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人民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