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引发环境应急事件处置要点初探
来源:宁德市生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时间:2024-12-16 17:27

  交通事故引发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是指运输危险化学品或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物质的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因发生意外,造成运载品泄漏进入水体、土壤或大气中,导致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环境事件。据统计,2020年以来我市共发生5起因道路运输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占比63%,涉及的污染物包括硫酸、碳酸二甲酯、燃料油、液氨、改性异氰酸酯等。可见交通事故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在我市属于高发环境事件,事故特征污染物类型不一,以其形式多样、突发性强、不可控性高等特点,成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难点。      

  一、交通事故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主要特点

  与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相比,交通事故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危害性一般比较严重,这是因为运载品种类繁多,事故发生后污染物扩散方式各不相同,应急处置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此类事件没有统一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事件发生后污染物会迅速随水流、空气等介质传播,尤其是很多污染物会直接进入土壤,加大了应急处置的难度。

  二、应急处置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是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因各种原因,交通事故发生后,通常无法快速获取运载品泄漏数量和理化特性等基本信息,导致现场环境风险底数不清,应急处置工作往往比较被动,难以采取有效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措施,容易贻误时机,造成事件影响升级。

  二是部门协作有待加强。交通事故及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涉及公安、交通、高速、消防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交通事故发生后,这些部门一般较早介入现场交通疏导、应急处置、人员救援等工作。由于缺乏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方面的专业知识,其在先期处置中较少考虑次生污染后果,采取的措施相对单一、粗放,没有根据运载品的理化特性采取合理的封堵、拦截等处置措施,加大现场处置的难度。

  三是风险防控设施缺乏。一旦运载品因交通事故造成泄漏或发生燃烧爆炸,泄漏物或洗消废水往往沿着公路边坡、边沟进入水体,随着水流迅速下泄,影响到流域水质,甚至影响到下游饮用水源或造成跨界水污染风险。若事先能掌握高风险路段可用于截流、引流、导流、贮存污染物的场地,或者可用于应急处置的基础设施,将污染物控制在封闭水体或有限范围内,就能够迅速控制事态。然而,由于底数不清、环境风险防控工程缺乏,很难做到在较短时间内启用已有的防控设施快速拦截污染物。

  四是物资装备难以调集。交通事故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涉及的污染物类型多样,理化特性各不相同,难以针对性地健全配齐对应的环境应急物资。事发时若不能第一时间调度到所需的应急物资,会导致污染物不能及时控制和消减,造成影响范围扩大。

  三、交通事故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要点

  一要全面获取事故信息。应急处置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切忌盲目大意,救援车辆应停靠在上风向,并保持安全距离。在接报时获取的事故信息基础上,立即向现场知情人员询问事故原因和主要情况、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已造成的污染范围、已采取的应急救援和污染防控措施等,并及时查明泄漏物质理化特性。在做好个人防护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实地勘察,包括污染源切断情况、环境敏感目标实际位置及受影响情况、应急监测开展情况、现场可用物资储备、工程措施选址与实施情况、处置措施效果等。

  二要迅速调集应急物资。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现场处置人员应携带个人防护物资(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服、防护鞋、手电筒等)和相关的应急设备。应急物资调度供应及时有效是事件处置成功的重要一环,应针对事故泄漏物的理化特性,通过环境应急指挥平台查询事故点周边应急物资库信息,迅速筹措可用的应急物资,并在第一时间调配到处置现场。

  三要精准组织应急处置。为了更好地开展事故应急处置,要及时协调公安、交通、高速等相关部门划定紧急隔离带,对事故区域实施交通管制。现场应急处置中首要任务是通过堵漏、倒罐、过驳等方式切断泄漏源头。对于已经泄漏的污染物,要根据不同的理化特性采用针对性的物理化学方式进行削污控污。例如,对气体的泄漏采取雾状水稀释,持续稀释达到降低泄漏物浓度,长时间喷水稀释时,应注意及时收集、围堵作业范围内废水,防止漫溢流入河道;对液体泄漏物,一般采取吸附、筑堤、泵吸等措施进行收集、阻挡或转移。在受污染河道内启用或修建拦截坝、节制闸等工程设施拦截污染水体;通过导流渠将未受污染水体导流至污染水体下游,通过分流沟将污染水体分流至水源保护区外进行收集处置。必要时,可通过上游开闸放水或采用流域调水方式,进一步稀释降低污染物浓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危险废物应按照有关规范要求,送到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利用处置。

  四要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应急监测工作参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执行,根据目标的不同,应急监测分为污染态势初步研判和跟踪监测两个阶段。在污染态势初步研判阶段,要尽快确定污染物种类、监测项目及污染范围;在跟踪监测阶段,要根据污染事态变化调整方案,及时分析预测污染团变化情况,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能精准捕捉到污染团的位置、范围、峰值和移动速率,为现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五要实时关注舆情情况。在现场处置过程中,要关注社会舆论信息,对媒体、公众提出的疑问和质疑,要及时公布情况,主动回应,同时配合现场指挥部及属地人民政府进行事件说明或召开新闻发布会。根据事件处置进展,针对公众和媒体的关注重点,及时推出专题报道,全面展示事件应对各方面工作。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