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臭水体到城市会客厅,厦门筼筜湖蝶变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4-01-11 16:16

  筼筜湖是厦门岛最大的人工湖。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由于筼筜湖流域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湖区水环境迅速恶化。近年来,厦门市坚定不移推进筼筜湖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现在的筼筜湖旧貌换新颜,成为了厦门的“城市会客厅”。

  高位推进,坚持依法治湖

  1988年3月,当时在厦门工作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为综合治理筼筜湖指明了方向。

  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湖水环境治理,把筼筜湖治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2018年3月,厦门市实行双总河湖长制,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市级总河湖长,党政同责,推进治水工作。厦门市成立了筼筜湖片区大提升专项工作组,先后实施了5期流域综合治理和正本清源工程。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持续深入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1988年,厦门市颁布了《筼筜湖管理办法》,并于1992年更新。1997年,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办法》。2020年2月,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湖区范围、部门职责,对湖区规划与建设、治理与保护、法律责任等作出详细规定。

  综合施策,实施系统治湖

  大力开展湖区污染物源头治理。厦门市先后关停、搬迁流域内125家污染企业;建成16座污水提升泵站、1座海水泵站;在湖区周边855个小区实施雨污分流,完成湖区周边36条排洪沟、27个大型排洪沟口、数十个雨水口截污。

  持续开展湖库清淤。筼筜湖先后实施5期湖库清淤工程,提升了湖区雨洪调蓄能力。实施生态补水,建成西水东调、纳潮导流两大引清活水工程。

  加强科研攻关,创新湖区水生态环境修复方式。利用生态浮床种植耐盐植物净化水质,在湖滨滩涂种植约2.6万平方米红树林,成为重要的自然生态景观和鸟类、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多方参与,推动全民治湖

  筼筜湖片区建立了“市—区—街道”三级湖长体系。实施“一湖一策”,推进湖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

  2020年,厦门市建立市民湖长制度,组织专家、党员、群众积极建言献策,多方共治、共管筼筜湖生态环境。厦门市积极开展环湖社区共建活动,共同推进湖区周边辖区文明创建。坚持“同爱一片湖,共建一个家”的治湖理念,积极发动环湖居民参与志愿管理,形成湖区公园管理“市民园长”模式。

  文旅融合,实现“两山”转化

  厦门市依托筼筜湖片区优美的山水资源,高起点谋划推进“城市阳台”体系,推动生态产业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

  在湖区周边融入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内涵。融入闽台文化、华侨文化和海洋文化,兴建筼筜书院,使筼筜湖片区成为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

  着力做好“生态+”文章,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厦门市以筼筜湖片区为核心,吸引一流投资,一批世界500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这里设立区域总部,知名高科技企业和企业总部纷纷落户筼筜湖片区,带动了周边10平方公里的土地价值的显著提升。筼筜湖片区成为厦门市标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贸、旅游、居住中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