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工作法,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项目工作,有力支撑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福建建设。近期,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将陆续发布全省以项目工作法助推生态环境治理典型案例,凝练经验做法,进一步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更好服务“两山”转化、赋能“颜值”“产值”同提升。
海洋污染防治:坚持陆海统筹,打造美丽海湾——厦门建立“四化”机制治理海漂垃圾
厦门海域面积333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约265公里。海域垃圾主要包括乡镇生活垃圾、近岸海域养殖和船舶垃圾、水生植物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沿海工业企业废弃物等,环岛路沿线海域也曾因水浮莲、生活垃圾等夹杂泥沙,导致海水一度变色。
近年来,厦门市高度重视海漂垃圾治理工作,开展坚持陆海统筹,打造美丽海湾——厦门建立“四化”机制治理海漂垃圾项目,创新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信息化的海漂垃圾治理机制,治理模式突出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特点,利用远程视频、轨迹预测、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治理,常态化全覆盖清理,助力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建设。该项目获得省级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奖补资金支持。厦门海上环卫“四化”治理机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
海漂垃圾打捞作业
主要做法
建立制度化责任落实机制
明确职责分工,
建立常态化海上环卫机制
组建市级专业化海上保洁队伍,
各区设立海域海岸线保洁队伍,
巡回保洁船舶
建立系统化综合治理机制
加强财政保障。
完善码头设施。
实行规范处置。
运转车辆
健全信息化预报监管机制
监测预报。
智能视频监控。
无人机航拍。
智慧海上环卫平台
成效亮点
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厦门市近岸海域水质逐年改善,22个国省控点位水质优良比例(一、二类)从2019年的50%提升至2023年的86.4%,今年1-9月,优良水质比例为95.5%,为历史最好水平,8个海水浴场水质优良率100%,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为少数城区能看见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海漂垃圾密度不断下降
厦门建立“海上+岸滩”保洁队伍,全面覆盖近岸海域和沿海岸线,每年清理海漂垃圾约3000吨。2023年海漂垃圾分布密度较2020年降低59.8%,连续保持全省最低。
打造“四化”“智”理模式
厦门创新建立制度化责任落实、常态化海上环卫、系统化综合治理、信息化预测预报的海漂垃圾“四化”治理机制,注重标本兼治,实现垃圾海上收集、陆上处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