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养殖业是福州市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但尾水污染问题备受争议。传统的化学处理法虽能部分去除磷,但存在成本高、二次污染风险大、氮去除效率低等弊端。近年来,福州市长乐、福清两地通过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将尾水“变废为宝”的综合利用新路径,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示范样板。
这一模式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对养殖户而言,尾水处理成本降低70%,处理费用可用于技术升级;对农户来说,“尾水灌溉+轮作模式”使甘薯、马铃薯、白萝卜等作物实现“一年三收”,亩产稳中有升。环境效益同样明显,渔溪镇小流域总磷浓度三年下降28%,水质跃升Ⅲ类标准。
为确保长效运行,当地推广“一场一码”制度,安装智能水表实现精准监管,并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方式严查违规排放。同时,优化设计“水稻-蔬菜-豆科作物”等轮作体系,持续提升土壤肥力与资源利用效率。
长乐与福清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不是单选题。鳗鱼尾水的“绿色转身”,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