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奇蓁,核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专家委主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
核电作为清洁低碳高密度能源,在保障全球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造福国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峻、减排诉求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世界各国聚焦核能创新,在裂变和聚变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推出大量创新型反应堆、核燃料循环和核能多用途等方案。
国际能源署(IEA)提出,核能是世界发达经济体最大的低碳能源选项。2023年12月2日,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22个国家联合发布《核能增至三倍宣言》,指出:核能在实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和保持1.5℃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国际各国共同推动核能发展,提出了“五个”承诺。包括:推动2050年核能装机容量增至2020年3倍;承诺负责任地运营并符合安全、可持续性、安保和防扩散的最高标准;承诺支持核反应堆的开发和建设,以及更广泛的脱碳工业应用;承诺支持负责任的国家在安全、可持续性、安保和防扩散的最高标准下探索新的民用核部署;承诺全面动员对核能的投资,同时呼吁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能提供政策贷款,以后每届气候变化大会将审议宣言进展并呼吁更多国家加入宣言。
核能产业作为我国高科技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核能利用的安全水平和技术水平。全球首批三代核电在中国建成,中国自主开发的“华龙一号”已在中国和巴基斯坦成功建成发电,“国和一号”进展顺利,预期将在年内调试装料。属于四代核电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已并网发电,钠冷快中子堆示范工程预期在年内调试装料。
核能将作为新型电力系统有力支撑。
核电可以提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所需的转动惯量,保障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基本负荷并具备一空的调峰功能,配合新型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满足不断扩张的新型电力系统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满足电网调度的更高要求。随着智慧能源系统开发和运行,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和现代能源供应、储运、消费技术深度融合,将促进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和能源结构优化。构建冷、热、气、水、电等多种能源协同供应的现代能源综合集成与服务平台,为消费者创造获取能源、存储能源乃至售卖能源的全新方式。
核能供热有利于取消散煤燃烧和小型燃煤锅炉。
核能综合利用。
中国核能产业现代化的标志如下。
核能供工业热和蒸汽。
核能制氢。
建成快中子堆和后处理体系,实现核燃料闭式循环。
开发面向多种用途的小型堆或微堆。
核能对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科技转型变革具有战略性带动作用,在未来中国现代化能源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其中核电还将作为中国装备产业“走出去”的重要名片之一,为中国与有关国家开展双边合作提供重要机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