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相关链接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谈美丽海湾建设:抓“常”抓“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_ 海洋环境管理_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谈美丽海湾建设:抓“常”抓“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4-03-19 15:25 浏览量:1315

  美丽海湾建设始于2019年,目标是争取到2035年,全国近岸海域的283个海湾基本建成美丽海湾。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先后开展了两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共遴选出20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它们各美其美、富有特色,凝练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创新建设模式,形成沿海各地比学赶超、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的氛围。美丽海湾建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三个目标哪个难度最大?优秀案例有哪些创新模式?示范引领的效果如何?对此,《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

  “鱼鸥翔集”最难

  《瞭望东方周刊》:美丽海湾建设的目标是“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哪个目标实现难度最大?

  张志锋:美丽海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水清滩净”主要表征环境质量的目标要求,“鱼鸥翔集”主要强调生态建设的目标要求,“人海和谐”主要体现各类亲海用海活动与绿色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三大目标每一项实现起来都不容易,并且三者之间既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互为支撑。

  从“十四五”规划以来沿海各地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的进展情况看,如何加强海湾生态保护修复、稳定实现“鱼鸥翔集”,依然是当前突出的短板弱项。

  《瞭望东方周刊》:主要原因有哪些?

  张志锋:首先,长期以来,我国近岸海域承载着从山顶到海洋的各类人为活动压力,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受损的问题比较普遍,一些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其次,海洋生态系统破坏容易,修复恢复难。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和各类经济物种及其栖息地的恢复修复,往往需要较长时期才能获得相对明显和稳定的成效。第三,一些沿海地方对于辖区内各海湾的生物生态状况并不清楚,对各海湾面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受损、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生态问题的了解把握也不够精准深入,相关调查研究工作还不够系统深入。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破局?

  张志锋:破局的关键在于以海湾为基本单元,逐一摸清各海湾的生态环境家底,深入了解掌握存在的海洋生态突出问题及症结成因。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与常态化监管。2024年,在做好全海域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将组织各沿海地区以海湾为基本单元,深入开展海湾生态环境精细化调查,目的就是系统掌握辖区内每一个海湾的生态环境基础状况、禀赋特征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海湾生态环境精细化调查方案》已经印发实施,沿海各省据此都已经编制印发本地区的具体实施计划,今年将全面开展这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为各沿海地方精准实施海湾生态保护修复,重现鱼虾成群、鸥鹭齐飞的美丽景象等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比学赶超”见成效

  《瞭望东方周刊》: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的征集,其重要目的是以点带面、强化示范引领,从目前来看,引领示范成效如何?

  张志锋: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切实发挥了“学有榜样、做有标尺、行有示范、赶有目标”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来看,成效是比较明显的。比如,第一批优秀案例遴选确定后,我们从中总结凝练出19个好经验好做法,并及时向沿海地方进行推介,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在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和其他海湾综合治理中得到了应用。山东、江苏、福建等省份因地制宜构建了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开展了省级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加强美丽海湾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双手发力、双层示范的良好局面。

  福建厦门市、河北秦皇岛市、江苏盐城市等前期工作基础较好的沿海城市,已经着手谋划推进全市域的美丽海湾建设思路,就是要一体化开展城市毗邻海湾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与综合监管,打造全域美丽海湾。还有的城市也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协同推进“美丽山川-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

  美丽海湾建设是一个常做常新的工作。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提升,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的评选要求和标准都在提高。因为公众对优美海洋生态环境的需求是日益增长的,要符合老百姓最新的期待,不断提升老百姓临海亲海享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美丽海湾建设的长效治理和监管机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够完成。必须要有战略定力,抓“常”抓“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优等生”模式

  《瞭望东方周刊》:示范引领是重要目的,从科技赋能角度看,哪个海湾成效显著?

  张志锋:科技赋能是各地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的重要抓手,20个优秀案例中有不少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青岛灵山湾已经建成“七位一体”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由“海基有缆监测系统+入海河流自动监测+无人船+无人机+卫星遥感+地理信息技术+海洋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平台”组成,监测范围覆盖灵山湾及其入海河口和海岸带区域,基本实现“守点、巡线、控面”监测监控一体化,初步具备海湾生态环境动态监视监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突发海洋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的综合性功能。

  《瞭望东方周刊》:社会力量参与方面呢?

  张志锋:各地在美丽海湾建设中,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形成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全民行动体系,营造全民参与美丽海湾建设的良好氛围。

  深圳大鹏湾是个典型案例,它的做法包括:一是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三方共建共享平台。当地设立了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发起红树林保护募捐,利用政府力量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大鹏新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培育壮大多家海洋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组建专家智库团和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建立“专家+媒体+群团+志愿者”走访机制,打造了一批海洋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项目。二是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公众参与,积极开展海洋典型生境保育宣传活动。大鹏湾联合深圳报业集团和海洋环保组织,通过水下摄像头全年24小时直播海底珊瑚实况,打造了“深圳海底的365天”全国首档全年不间断海底慢直播栏目。每年还举办“深圳国际海洋清洁日”“海底清洁·废网共创”“蓝色集结号·守护大鹏百里海岸线”“生态使者”环保流动课堂等公益活动,全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海湾建设。当地很巧妙地把政府主导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有机融合起来,把海洋生态环保变成了全民行动,值得点赞。

  《瞭望东方周刊》:亲民性方面呢?

  张志锋:随着美丽海湾建设的有序推进,各海湾围绕拓展亲海空间,提升亲海环境品质,满足人民群众临海亲海享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积极探索、各展所长,都下了很大功夫。

  秦皇岛湾北戴河段是秦皇岛湾的核心区域,拥有“沙软潮平、红顶素墙、海鸟啁啾”的优美滨海生态景观,是中外闻名的消暑度假胜地和观鸟天堂,年接待游客量超600万人次。近年来,秦皇岛市充分利用北戴河岸段的沙质岸线自然禀赋优势,加强公众亲海区综合整治修复,累计修复侵蚀岸线10公里、亲海沙滩面积增加60公顷,打造滨海步行慢道、海湾公园、观鸟平台等亲海设施,建立健全河道漂浮垃圾清理和“海上环卫”保洁机制,不断拓展优质亲海空间。同时,针对社会公众对北戴河海水浴场的喜爱,全面取缔所有开放式海水浴场的进场收费,加强浴场经营、设施维护等的规范化管理,增设便民基础设施;并制定海水浴场保护条例,严格海水浴场的生态环境监管,在游泳季节开展高频率的浴场水质监测,实行浴场沙滩垃圾的常态化清理和集中处理,加强海水浴场环境安全保障,社会公众临海亲海享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瞭望东方周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在“两山”转化方面,哪个海湾令你印象深刻?

  张志锋:“两山”转化的途径并不仅仅是通过某个具体的项目,更是滨海城市依托碧海银滩优势,通过营造优良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吸纳更多高端的产业来落户。

  厦门东南部海域是第二批优秀案例里的第一名。厦门的管理者曾经表示:得益于优美的海洋生态环境,厦门不仅文旅发展得更好,招商吸引力也更强了。厦门近年来持续着力打造总部经济,高端人才都希望拥有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很多企业负责人反馈,之所以选择厦门,是因为如果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能治理好、管理精细,那它的城市治理水平一定高,能带给人安全感、幸福感,美丽生态环境必然蕴藏着美丽经济。美丽海湾就是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保障,是“两山”转化的优质资源。

  坚持系统观念

  《瞭望东方周刊》:各地海湾普遍反映、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张志锋:从我们调研情况来看,地方一线工作者普遍反馈的还是相关制度机制问题。美丽海湾建设应当在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协同增效上再下功夫,以海湾为基本单元,统筹好各方力量和资源,进一步加强各相关地区、相关部门的陆海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政策措施协同增效。

  一是加强部门协同。不少地方一线的同志,都强调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等跨部门机制作用,管行业的、管生产的,都要抓好相关领域的生态环保工作;各部门的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也应该围绕美丽海湾建设的主题主线进行部署安排,实现同向发力、协同增效。二是加强陆海统筹。特别是在陆源入海污染源头减排、入海河流生态流量保障、陆海联通生态廊道保护修复等方面,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加强入海河流流域上下游的协调联动,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中,充分考虑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美丽海湾建设的需求,推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从根本上夯实美丽海湾建设的长效基础。三是加强区域协同。不少地方的同志们反映,海洋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联通体系,没有明确的物理边界,有不少海湾是由两个甚至多个不同行政辖区组成的,也有不少海湾相互之间的生态环境联系很紧密,必须加强跨行政区域的协调联动,共同推动解决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此外,地方还普遍反映,生态环境工作的投入还不太够,资金渠道也相对有限。在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方面,第一批优秀案例中的温州洞头诸湾,有很好的探索。

  张志锋:温州的“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是全国首例海洋生态修复类EOD(Eco-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它将生态环境治理和依托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的生态化产业,打包成一个项目去融资,通过康养营收、旅游消费、商铺出租、研学收入等经营性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投入,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以“生态美”带动“产业美”。该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其中用于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11.69亿元。这个理念非常先进,资金比例也非常好。多元投入机制让资金有了保障,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自己有了造血功能,用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是个可持续的模式,也是我们当前力推的模式。

  海湾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是一时一事之功,而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是沿海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各级政府要把美丽海湾建设及常态化监管工作需求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以确保这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能够有成效、可持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