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坚持”促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来源:求是网 时间:2024-05-12 14:30

  白鹭翩翩从湖面掠过,划出一道道优美弧线。湖心岛被枝叶繁茂的红树林覆盖,仿佛在水面点缀上一颗翠绿“宝石”。看着如今水清岸绿的筼筜湖,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这里曾是个令人望而却步的臭水湖。筼筜湖综合治理是习近平同志1988年在厦门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30多年持续努力,如今的筼筜湖水波荡漾,化身为花园城市厦门的“城市会客厅”。

  长期以来,厦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范本,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为主轴主线,探索出一系列符合自然规律、顺应人民期待、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

  坚持依法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把“依法治湖”放在筼筜湖综合治理首位,亲自研究制定有关管理规定,推动成立市环境保护局,促进“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指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厦门在全国较早推出地方生态立法,1994年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2003年组建海洋综合执法队伍,建立了海上联合执法的机制。目前,厦门已出台《厦门市海域管理使用规定》等10多部涉海法律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13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规章,制定了比国标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强化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的刚性权威。

  坚持科学治理,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领导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明确把“环境保护技术”作为重点发展的社会科技领域,强调要“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科研力量”。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厦门始终秉持科学理念、运用前沿技术、坚持辩证思维,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注重科学决策,成立专门的海洋专家组,为海洋综合治理提供决策咨询,海堤开口、海底隧道建设、湾区保护和开发等重大决策事项,都事先进行科学论证。强化科技赋能,构建从天空、陆地到海面、海底的海洋综合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发射“海丝”系列、“厦门科技壹号”等4颗小卫星,打造“数字孪生海洋”,科学研判海洋状况和变化趋势,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攻关和海洋碳汇研究方面不断推出国际领先成果。遵循自然规律,在全国率先启动“多规合一”探索;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采用退垦还海、开堤清淤、引种红树林等手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取筼筜湖、海沧湾、同安湾等宜林海域,引种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木榄、红海榄等品种,共种植红树林173.9公顷,逐步构建起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坚持源头治理,筑牢海洋生态保护屏障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厦门始终坚持关口前移、河海联动,持续推动污染治理向源头、向“神经末梢”延伸,严控和消减陆源污染物。统筹推进全市流域治理,逐一完成395个入河排口的整治,对全市920个小微水体建档管理,截至2023年底,境内全部9条溪流的水环境功能区100%达标,河湖生态系统变美了,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也得以发展起来。不断提升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着力解决老城区雨污混流问题,切实做到“污水进厂、清水入河”。对农村污水问题进行专项治理,通过“三管入户”、雨污分流,对全市全部1216个自然村的污水进行集中治理,使群众身边的“小生态”、“小环境”得到提升。在源头治理的基础上切实把住排海关,自2019年开始,对全市412个入海排放口进行了全域排查、全面监测和全链条治理,现在入海排放口水质达标率已达到99.3%,相关做法被推广向全国。

  坚持系统治理,营造优美海湾人居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建立筼筜湖综合治理机制,推进海洋生态的系统治理,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生态发展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厦门坚持以系统工程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在全国率先提出湾区综合整治理念,相继开展了5个湾区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因地制宜进行海堤开口、退垦还海、养殖清退、岸线修复、生态补水。共退出海域养殖25.8万亩,在原来的养殖场和泥沼地上建成了园博苑、五缘湾湿地公园、环东浪漫线等生态景观,有效改善了海洋及海岸环境,提升了港口航运和滨海旅游功能。注重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对原有海堤进行开口或拆除,在高集海堤开口建桥工程中,既有效恢复了自然水体交换,又为“海堤精神”等人文财富保留了物质载体。探索推进从山顶到海洋一体化保护与治理,一手抓山上植树造林、生态保护,一手抓山下种果种茶、发展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在海拔985米的白交祠村光明顶远眺,层层梯田顺势而下,生态茶园郁郁葱葱,山的绿与海的蓝融汇在一起。厦门在全市系统推进裸露山体绿化覆盖与生态修复工程,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率已达到100%,还在全市域规划建设了10条山海通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山水大格局。

  坚持协同治理,服务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厦门针对海洋一脉相通、互联互通的自然属性与生态特征,始终注重发挥经济特区窗口作用,彰显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积极探索合作共赢海洋治理新模式。积极融入全省协作,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牵头建立了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与相关地市一道实施九龙江流域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协同开展海漂垃圾综合治理等工作。注重强化两岸联动,与金门一道探索建立起海上协同执法机制,推动形成了厦漳泉金协作的“大厦门湾”治理格局。积极推动国际合作,2006年,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秘书处永久落户厦门,联动10个国家53个成员城市,共同推广和实践海岸带综合管理理念。连续18年举办厦门国际海洋周,吸引1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参加,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合作平台和对话机制。2020年,与自然资源部共建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通过协同治理,厦门在服务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不断提升治理水平,打造厦门范本、提供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2022年,由厦门大学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被联合国纳入“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大科学计划,这将大力推动海洋生态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